学术交流
讲座: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概览
来源:艺术学院

  2019年4月17日晚上6点整,讲座《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概览》在艺术楼325会议室热烈开讲,本期讲座由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平顶山学院终身教授梅国建教授为我们开讲。

  讲座伊始,梅国建教授以陶瓷雕塑的简单概述引出陶瓷雕塑的发展历程,他强调,陶瓷雕塑是一门土与火结合的艺术,同时,陶瓷雕塑具有利用陶瓷和瓷土为材料塑造立体的特点,这是陶瓷艺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梅国建教授说,陶瓷雕塑作为陶瓷艺术的半壁江山,其所彰显的价值始终随着文化变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经过几个历史时期若干陶瓷泥艺术家的探索,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它在改革开放以后面临着现代转型问题,无论从时间段和题材上对现实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接着,梅国建教授着重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处于清末民国时期、新中国初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这四个时期的期陶瓷艺术。清末民国,陶瓷雕塑进入复古与创新时期,此时,不同产区的陶瓷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这可以说是二十世纪陶瓷雕塑艺术在动荡的前半世纪中取得令人称道的进步和成就的基本原因。新中国初期, 陶瓷雕塑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品制作工艺精良,主要表现新时代身着劳动服百姓新勤劳作,创造幸福生活的情景。而文革时期时,陶瓷雕塑除了以上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反映建国后政治生活的陶瓷雕塑也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的激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经过不断探索,人们对陶瓷雕塑的印象不再停留在穿着精美华贵的观音罗汉像,如今,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一过程表明陶瓷雕塑逐渐兴起,风格逐渐增多,受众逐渐变广。

  紧接着,梅建国教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乱频繁、整个民族工业都处于瘫痪状态,但在这种乱世之中,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精品。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近代陶艺职业教育的进步,我国的陶艺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为陶瓷雕塑艺术在这些动荡的世纪中取得令人称道的进步和成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梅国建教授还讲到了江西景德镇、广东石湾以及福建德化陶瓷雕塑的继承与创新,从梅建国教授展示的《旗袍女子像》、《羲之爱鹅》、《观音坐像》等作品中,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不同产区陶瓷雕塑的不同特点。

  然后,梅国建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陶瓷雕塑作品及其现实主义特征,他认为,除了景德镇外的瓷器之外,龙泉窑的青釉造型同样值得一提。清末明初时的福建德化瓷塑依旧保持着明清以来的传统风格特色瓷塑名人有孙为创、颜桂堂、苏蕴玉、苏学金,许友义等,其中以苏学金,许友义技艺最为精湛。

  最后,梅国建教授又为我们讲解了“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陶瓷雕塑。“文革”时期,应时代大势所趋,各产区的中、青年作者受到感召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反映向新时代新风尚成为当时陶瓷雕塑创作的主流,代表作品有《红灯记》、《杨子荣像》、《林海雪原》等。梅国建教授认为,建国初期,传统题材的恢复以及市场长久空缺所造成的盲区导致人们沉浸在怀旧情节中不能自拔,此时,少数对艺术有无限渴望的人开始新的探索,而改革开放后,现代陶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势头席卷中国,对中国的陶瓷雕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他强调,“现代陶艺是火与土的艺术,陶艺创作应该随意即兴,已达到追求泥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这时人们在创作时奉献的标准。

  本次的讲座真是让小编大饱眼福,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也同样感受到了陶瓷雕塑的魅力。听过梅老师的讲解后,我们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在零距离触碰精美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后,我们也对陶瓷雕塑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梅国建教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发布时间:2019-04-19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