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讲座:杂书谈
来源:艺术学院

  2019年5月8日晚上六点整,创意·素养第三期系列讲座《杂书谈》在艺术楼325会议室热烈开讲,本期讲座由应用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师杨光老师为我们演讲。

  讲座伊始,杨光老师以美术史的框架性特征向我们引出读书的重要性,并借此机会和我们推荐一些他认为设计专业学生必读的“杂书”。这是一次简要回顾梳理和素养推荐的演讲,他从艺术、哲学、设计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叙述。

  杨光老师着重介绍了艺术方面相关的书籍,首先以《小顾聊绘画》一书作为开场。他表示,《小顾聊绘画》知识层面浅显易懂,语言幽默风趣,适宜对艺术了解甚少的“初学者”入手。但凡事皆有利弊,此书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学术深度,同时书的内容大部分采用以艺术家为中心的模式叙述,因其过于侧重于专谈某个特定艺术家,难以在时间上串成有深度的线。

  02

  紧接着,杨光老师向我们推荐蒋勋所著《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先生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他用柔美、亲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提及此,或许有人会疑惑,我们不适合读有学术深度的书吗?而第三本书《艺术的故事》就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称得上是艺术类书籍权威和学术的代表。其作者贡布里希更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人文素养格外深厚,但因其离世过早,书籍中关于1980以后的艺术无法被涉及,书籍价值终止于此。

  03

  接着,杨光老师向我们介绍《杜尚访谈录》、《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和《世界当代艺术史》等一系类书籍,其中以《世界当代艺术史》一书最为重要。本著作以比较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世界当代艺术1960年代发展至今的轨迹,比较专业地阐述一些艺术运动,包括新波普主义、当代抽象绘画、新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杨光老师以安迪沃霍尔为例为我们简略介绍此书内容,安迪沃霍尔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流行艺术之父,其作品主要反应后现代主义艺术生态环境特征,表明我们正在被商业充斥,所创造的艺术不过是对前人的艺术复制粘贴而已,其作品机械、乏味、充斥着商业气息。

  然后,杨光老师为我们推荐了几本哲学类的相关书籍,主要有《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西方哲学史》和《哲学的故事》等书。《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但同时,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而《哲学的故事》一书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哲学类书籍。

  04

  最后,杨光老师以设计类书籍推荐作为讲座结尾,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与设计有关的书籍称得上是必读之物。《设计心理学》带我们走进日常的设计,《破译网格设计》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栅格化设计,《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设》、《为什么设计》等书带领我们从不同层面体会设计的内涵,就如同原研哉所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论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

  所谓设计,并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而兴起的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剧变,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这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和痛苦,为了减轻这些痛苦,设计应运而生。

  本次讲座真是让小编大饱眼福,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从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书籍,书籍如良师益友,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老师会在这些良师益友的陪伴下走向一个更开阔的未来!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杨光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讲座。

发布时间:2019-05-11 00:00:00